丧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治丧过程中的各项事宜和死者下葬后的祭奠。这些过程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表现为一系列繁杂的礼仪程序。通过一系列的礼仪程序可以反映出关中地区百姓对死者的深切怀念和敬祖敬祖的深刻精神内涵。本章将关中丧葬文化的礼仪程序分为治丧过程和葬后祭祀两大部分进行介绍。关中丧葬文化的治丧过程包括入硷、成服、报丧、吊丧、舍祭、出殡、下葬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包含这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葬后祭祀也是关中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一日祭、三日祭、头七祭、五七祭祀、百日祭、周年祭、三年祭、祭日扫墓以及各类节日(除夕、初二、元宵、清明等等)的祭祀。
上海公墓,乐遥园
由于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仅仍然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投胎转世。基于这种认识,丧葬礼仪在一系列人生礼仪中,既显得庄严、隆重,又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长辈的丧葬礼仪。《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其中“慎终”,即指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孟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在“送死重于奉生”观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时期,丧礼己经形成一整套礼仪。从初终到大硷、殡葬、葬后,约有40余项。以后历代传承,虽有简化衍变,但主要程序却一直相沿未改。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千百年来形成的丧葬礼仪,其过程的复杂繁琐虽有所减弱,但却一直延续下来,丧葬礼仪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关中各地也大体遵循着这一套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