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西方工业革命开始发展,城市进程与资源环境发生尖锐矛盾,全球性生态环保危机日趋严重。此时,强调“天、地、人”三者合一,倡导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中国风水文化吸引了相关西方学者们的目光,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从哲理与科学等价值评估体系出发,对传统风水进行深入研究,并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司马光的《葬论》,是一篇反迷信流弊的无神论佳作,司马光反对阴阳风水、反对厚葬、反对停枢不葬,认为贵贱贫富、寿夭贤愚皆无关于葬的思想,在今天仍有一定意义。隆丧厚葬作为人们观念与道德的反应,与北宋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息息相关,“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人们无力筹措浩大的丧葬费用,厚葬久丧无疑给普通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由于时代条件限制,以司马光为代表的部分士人阶层反对厚葬,提出科学观点,虽然没有刹住厚葬之风的盛行,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舆论,对转变当时以及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起到一定作用。丧葬之法是约定俗成的。上行下效,长此以往,便会形成风俗习惯与流行思潮。改变丧葬观,反对愚昧迷信丧事,司马光的丧葬观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今的殡葬改革思想不谋而合,反对迷信糟粕,令人信服,也合乎人情,应当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不仅仅是《葬论》,司马光在其他论著中也对阴阳风水予以否定,在《言山陵择地札子》中说:“国之兴衰,在德之美恶,固不系葬地时日之吉凶。”在《家范》中提出:“夫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固非葬所能移。”其反对阴阳风水思想非常突出,但是,并未如司马光所愿“葬书不足信”,直至宋以后,风水依然盛行。...
中国古人在进行营造选址时,总是非常注重当地的外部自然环境,以此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来寻找适宜人们生活的居住环境。以自然景观环境中山水的优劣作为判断依据,这说明在古代的风水研究中就十分注重风水与景观的关系。...
景观是由符号和语言组成的。景观中包含有语言的一些特征,它包括语言中的一些单词和构成,例如结构、形状、图案、功能和形态等。环境中所有的景观都是由这些语言组成,很像是单词的含义。景观的表达语言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语言和数字语言的发展的源头。“河出图,洛出书”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而已,然而它却生动地描绘和说明了古代中国文字语音和数字语言的起源于对景观中自然物象及状态、现象的观察和启发的过程。无论是天上的白云、雨雪、冰雹,还是脚下的山川、大地、河流、沟壑、动植、鸟虫等,无不是汉字所表达对象的形象和抽象的结果。从辨认各种鸟兽的足迹来知晓它们活动的信息,以便于避免猛兽的攻击而又可以猎获食物,一直到人类烧龟壳观察其裂纹而以卜吉凶,再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洞悉世间一切万物的状态,以判断风水的喜恶,甚至于到了现代文明时期,人们还借以鸟兽的行迹来预测和判断地震,从鱼虫的动态和行为来判断天气的阴晴变化。...
众所周知,某个地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总会受到地域性的自然科学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历史文化等因素,也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理和气候等因素。而现代地域性园林景观的设计在社会功能性方面也对社会群体有着显著的影响。...
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说明时,往往只是“吉”、“凶”简单的程式符号,而对于其中的道理则不详细说明。也正因为此,常常让人们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久而久之则成为江湖术士的骗术工具,并掺杂进很多封建迷信思想。那么,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这种局限性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